眼下,大学生都说就业门路显得狭窄。邻居家的小李,今年四月大专毕业,而半年前就忙着四处散发自我推荐信,可有回音的,不是嫌钱少,便是嫌离家远。一位搞职业介绍的朋友说,他接触的一些大学生,理想就业门路是:“金银财宝,两电一草”,其它免谈。说来新鲜,那前“四个字”,是指金融、银行、财经和保险;后“四个字”是邮电、电力加烟草。而且还得在大城市,月薪至少千元以上,有住房。也有的是“到国外去,到公司去,到挣钱多的地方去!”若问有无愿意到基层工作的?有者说:“让我当个乡长差不多。”
闻此,不免有些“杞人忧天”。
俗云:“人往高处走,水向低处流”。对就业问题志存高远,固然可喜可佩。不过,也得“量体裁衣,看菜吃饭”。眼下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在压缩编制,国企在转换机制减员增效,有些外企因亚洲金融风波影响效益滑坡。倘还朝这些地方挤,能挤得进去么?
据说,眼下最需要大学生的地方,是边远地区、中小城市、一些行业的一线中小型单位,可这些地方却“门前冷落车马稀”。反差之下,与其盲目地放弃专业追求实惠,“高不成低不就”,何妨独辟蹊径,走条“新路”?比如说,在四川广汉市郊农民刘光基创办的蔬菜实验场,已有25名大学生在那里当了农民,仅今年毕业到那儿落户的就有15人,其中本科生8名。他们分别来自西北农大、华中农大等高校。并非说“天之骄子”都去当农民,然此事对大学生如何对待就业,未尝不是一个有益的启示。